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在小行星表面流动的时间比科学家们认为的要晚得多,这颗小行星孕育了近地天体(NEO)Ryugu。
这项关于在母体形成十亿年后存在液态水的发现,来自于对日本的“隼鸟2号”探测器于2018年至2019年间从近地天体收集的岩石样本的研究,这些样本于2020年12月5日返回地球。
像陀螺形状的Ryugu这样的物体,长期以来已知是在大约46亿年前,行星围绕着原始太阳形成时,由外太阳系中的冰和尘埃形成的。 因此,像Ryugu这样的物体被认为包含了来自我们行星系统黎明时期的“化石记录”。然而,在此研究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小行星的水活动仅持续在太阳系历史的最初阶段。
因此,这项新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大约46亿年前行星形成的看法,并进一步巩固了水体撞击原始地球并带来水体的想法。
“我们发现Ryugu保留了水活动的原始记录,证明流体在其岩石中移动的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晚得多,”东京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团队成员Tsuyoshi Iizuka说。“这改变了我们对小行星中水长期命运的看法。 水停留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迅速耗尽。”
Ryugu的化学失衡
Iizuka和同事们在检测了Ryugu中的元素镥和铪的放射性同位素后得出了他们的结论。 这很有用,因为这些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用作地质过程的自然时钟。
因此,这些同位素的浓度可以与小行星的年龄相关联。 “隼鸟2号”带回的Ryugu样本所含铪同位素的量比预期的镥同位素要多。 这表明一些流体正在从小行星上的岩石中洗掉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