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 JWST 蝴蝶星云图像中,一个已死亡的“太阳”形成了系外行星的组成部分。

首次发现围绕年轻恒星形成行星的宇宙尘埃粒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经见证了围绕一颗死亡恒星形成这些微小行星的构成部分。

"这一发现是理解基本物质如何聚集在一起的一大进步," 卡迪夫大学的 Mikako Matsuura 在一份声明中说道。

位于蝴蝶星云中的行星状星云,是一个类太阳恒星耗尽核心中的氢而死亡后的天体死亡之花,因此它已经死亡。这种恒星的外层会膨胀到太空中,形成星云,而其超热的核心,以 220,000 摄氏度(396,000 华氏度)的温度辐射,被留下,成为我们所说的白矮星。

蝴蝶星云是双极性的,这意味着我们看到两个像翅膀一样向外膨胀的大叶片。在它们的腰部,看起来像蝴蝶的身体,但实际上是一个从侧面看到的黑暗尘埃环面。

新的 JWST 图像,使用其中红外线仪器(MIRI)拍摄,并辅以来自 ALMA 射电望远镜的数据,目标是那个中央环面。星际尘埃通常大小为 0.1 微米(一千万分之一米),但 MIRI 在蝴蝶星云的环面中检测到了结晶硅酸盐尘埃颗粒,其颗粒大小为百万分之一米。这很小,但仍然大于典型的星际颗粒,并且与在恒星和行星形成区域中发现的尘埃颗粒更具可比性。在这些区域中,尘埃粘合在一起,形成围绕年轻恒星的行星形成圆盘,形成逐渐积聚成更大物体(最终形成行星)的卵石。大尘埃颗粒的存在是那个行星建造过程的开始。

在形成新恒星系统的分子气体云中发现的尘埃来自前几代恒星的死亡,当这些尘埃逐渐溢出时,它会进入形成新恒星的气体云中。然而,制造更大的尘埃颗粒(最终成为行星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过程一直有些神秘——直到现在。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宇宙尘埃是如何在太空中形成的," Matsuura 说。"但现在,在强大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我们可能终于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画面。"

相关文章